在临沂市兰山区杭头村,问起“思源图书馆”,村民都会热情地带你去周庆贵家。
这栋三间房的乡村小院,四年时间里共收纳两万四千余册图书,科普读物、文学名著、工具书一应俱全。如今这座“思源图书馆”已成为村里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最好去处,3名农家少年循着书页里的光考上大学,上百个孩子在这里写下人生第一篇读书笔记。
这座乡村图书馆的主人,就是曾在这里生活长大的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周庆贵。
两张50块钱
让文学博士决心回村建图书馆
5月19日上午8时,周庆贵父亲周成林如往常一样打开图书馆门锁,把馆内家具一一擦拭后,自己在院内又干起农活。
周庆贵父亲周成林在整理图书名录
2021年,经过装修改造,周庆贵把老宅腾出客厅与两个次卧,随后书架、书桌、图书搬入,数不尽的科普书籍和实用工具书,成为周围村邻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。
说起在村里建图书馆的想法,周庆贵说是来自于求学阶段的“两张50块钱”。“贫穷贯穿着我的童年,当时家里三个孩子,我排行老二,但经济情况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。”
寒门学子故事的背后,尽是遗憾和辛酸。1995年,受限于家庭情况,父亲决定让读完小学的周庆贵下学打工,让成绩优异的大哥继续读书。
周庆贵哭了。他热爱读书,放牛羊打猪草的时候也书不离手。母亲不忍心,带着周庆贵来到村头供销社,开口借了50块钱。母亲窘迫的眼神和到手皱巴巴的50块钱,让小周庆贵立志要把书读下去。
随后几年,为了家庭,懂事的大哥放弃了升学名额选择打工补贴家用,周庆贵也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高中。2002年,正读高二的周庆贵收到了大哥打工后给他送来的第一笔生活费——皱巴巴的50块钱。攥着手里的50块钱,眼泪窜出了眼眶。
周庆贵本人照
从乡村到大学,已经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周庆贵时常夜不能寐。在上海交通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后,站在亲人肩膀看远方的他一直想回家做些什么。“我不想让自己的经历在别的孩子再身上发生。”
2019年,过年回家的周庆贵,萌生了在家乡建一座图书馆的想法。想法得到了父亲周成林的支持,“我收拾收拾,就把图书馆建在咱家老宅里吧,免费给乡亲们看!”看着村里又一批孩子长大,周成林也不想让这代人有学习上的遗憾,他一直想做点什么。
当瓦房变成书房
他给乡村孩子们翻开一页页远方
2021年年初,周庆贵与几位好友作为发起人,出资筹建了“思源图书馆”。
翻开他写的《建馆日记》,小到爱心捐款5元钱,大到几百本精装书籍都记录在册,他们当中有匿名的小朋友,有大学教授,有外地小学,有自己的母校,更多的是走出去的本村人。
“思源图书馆”内收藏了众多古今中外名著
藏书越来越多,村里的孩子逐渐喜欢上了这块阅读空间。每逢周末,前来读书的人坐满了客厅的书桌,周庆贵就搬出家里所有的板凳,让他们坐在能吹到空调的走廊里看。
为啥图书馆这么受欢迎?——“因为能看很多书,而且周老师还能给我们讲课。”村里的孩子说。
作为图书馆的“客流”高峰,每逢寒暑假放假回家,周庆贵都会拿起孩子们的课本教他们复习。路过的村民们看着笑得合不拢嘴,“让文学博士免费辅导俺家孩子写作业,他们也真是好福气。”
读书签到簿上写满了读书者人名
除了阅读和作业,在周庆贵最初的设想里,他是想把图书馆建成让孩子们接受更好教育的地方。从邀请来山东财经大学的校友前来讲座,到联系市重点小学与本村小学结对帮扶,周庆贵用自己的力量给村子灌输着。为了培养读书兴趣,他在上海购买了几所高校的文创产品送给前来读书的孩子,最终目的,都是想把读书的种子埋进他们心里。而现在“思源图书馆”阅读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记录,见证着村子悄然发生的改变。
每次看到图书馆签到簿上稚嫩的笔记,周庆贵心中总是激动与欣慰。他也给每一位小读者寄语道: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匀速前进,不要停滞。”如今自家的庭院仿佛变成了一本砖砌成的书,默默地矗立在那,图书馆像村子里的一口井,滋养着村里每一位孩子长大。
责任编辑:周晓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