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沂蒙,热浪翻涌。比之更炽热的,是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掀起的声浪,奥体公园体育馆万人同频的歌声在八百里山川久久回荡——“山歌响起的地方”,回到了它真正的精神原乡。
山歌红韵,情思绵长。当《沂蒙山小调》的悠远流淌历史温度,当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《沂蒙颂》映照峥嵘热土,这场演出与沂蒙大地深厚的红色记忆,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
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、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,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法治图谱下,临沂如何将这场沸腾的声浪,转化为红色基因传承的持久动力?从短期热度到持续深耕,沂蒙精神如何在新时代探索更深入的实践路径?
红歌激荡在沂蒙
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,沂蒙山区,这片浸染着革命硝烟的土地,本就是一座热血铸就的英雄之地。抗战时期,是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驻地,无数先烈在此抛头颅、洒热血;解放战争时期,“沂蒙六姐妹”冒死支前的故事在此流传。
当刀郎与临沂选择双向奔赴,当他的歌单里密集出现与这片土地深度绑定的曲目,这场相遇,便注定成为一次基于文化基因的精神共鸣,藏着他对沂蒙热土、沂蒙人民最深情的致敬。
“人人(那个)都说(哎)沂蒙山好……”,舞台中央,追光骤亮,刀郎身着红衣,刻意保留了鲁南方言的婉转尾音,用最质朴纯粹的清唱开场。《沂蒙山小调》诞生地白石屋村,曾是抗大一分校进行抗战歌曲创作的摇篮,从《反对黄沙会》的战斗号角到对蒙山沂水的深情咏叹,当刀郎把话筒转向歌迷的瞬间,万人大合唱如春潮奔涌。这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“世界优秀民歌”,与沂蒙山紧密相连,成为沂蒙大地的“有声年轮”。
首次亮相刀郎演唱会的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更具深意。作为电影《红日》的插曲,其血脉里流淌着孟良崮战役的硝烟。1947年发生在孟良崮的这场血战,是扭转华东战局的关键一役。“解放军是咱们的亲骨肉,鱼水难分一家人”,呼应了沂蒙群众倾其所有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。这首2007年随“嫦娥一号”飞向太空的歌谣,此刻,在沂蒙山与万众重逢,成为“党群同心、军民情深”的精神图腾。
作为贯穿演唱会的重要曲目,《沂蒙颂》的前奏响起,刀郎与徐子尧的白衣身影如山水相照。“炉中火,放红光,我为亲人熬鸡汤”的平实歌词,是沂蒙红嫂照料伤员、无私奉献的鲜活画卷。随着“愿亲人早日养好伤,为人民求解放,重返前方……”和声升腾,气氛被推向高潮,在那个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的热血岁月,这是独属于沂蒙人民的感动!而《沂蒙颂》是独属于临沂的永恒旋律。
红韵长歌代代传
演唱会上《九九艳阳天》《驼铃》《红星照我去战斗》《怀念战友》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等经典红歌次第唱响:《九九艳阳天》里藏着革命者“先国后家”的深情大义;《驼铃》唱尽战友离别的牵挂;《红星照我去战斗》扬起革命者无畏前行的壮志豪情。刀郎赋予红歌更贴近时代的新内涵,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的“红城”临沂,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。
这场演出最震撼的,莫过于实现了跨代际的情感共鸣。数据显示,在演唱会观众中,20%是充满朝气的“00后”。这意味着,红歌不再是“长辈专属”,而是成功“破圈”,走进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。“00后”歌迷小周在社交平台分享:“刀郎的歌声像时光机,让我看见了爷爷奶奶的热血”;歌迷小王听完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深有感触:“以前觉得红歌是爸妈的歌,现在才发现,它唱的是家和国,我们这代人也有共鸣。歌词里唱的‘看好咱们的胜利果’,这是爷爷的期盼,也是我们的责任”;当全场齐声高唱“亲爱的弟兄”,站在观众席后方执勤的“山鹰突击队”特警们也眼眶湿润,新时代红色沂蒙警队的出征记忆,与歌曲中的战友情谊,在此刻实现跨时代交融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演唱会呈现出红色记忆传承的鲜活图景。当刀郎特别介绍山东姑娘徐翌婷的三弦演奏,当未满20岁的年轻歌手周煜琦清澈地唱响“一座座青山紧相连”,这些瞬间,照亮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。歌中蕴含的红色记忆化作了流淌在血脉里的情感基因,成为年轻一代愿意主动接过、用心传承的精神火把。
沂蒙精神永赓续
这场演唱会的深层意义,在于沂蒙精神的当代注解。
2025年7月1日施行的《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》,为沂蒙精神传承锚定法制坐标,而刀郎演唱会正是条例落地的鲜活载体:《沂蒙颂》的合唱里,军民鱼水情具象为万人同频的心跳;山歌与红歌的创新碰撞,呼应“创造性转化”的时代要求;柬埔寨珍娜公主再唱《沂蒙山小调》、线下线上红歌热潮,皆在推动沂蒙精神从区域文化向全国传播跨越。
临沂各部门以“全链条服务”为这场演出所做的努力,展示着这座城市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实践力:酷暑下,38台雾炮车、5吨冰块、22台洒水车联合作业,为歌迷撑起清凉空间,5000余名环卫、园林、城管人员汗透衣衫仍15小时坚守岗位;50条线路流水发车,“沂蒙志愿者号”昼夜穿梭;公安多警种启动高温勤务模式,全员全程“护唱”平安;医务人员烈日下专注救治;1000余名志愿者在服务驿站织就后勤保障……这些场景与战时沂蒙群众义无反顾支前的坚定形成历史呼应,时代任务在变,“上下一心”的凝聚力不变,为民服务的初心未变。
而这座城市普通人汇聚的微光,也在传递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的信仰:便民服务点人员搬运物资汗如雨下;停车场安保疏导车辆嗓音嘶哑;自发来帮忙的临沂人发放的绿豆汤、藿香正气水……这些未被捕捉的瞬间,释放着这座城市坚韧包容的善意。正如刀郎唱响《谢谢你》时对临沂所有的感谢,台上的十秒鞠躬以及团队向临沂文旅赠送的“倾情守护 艺彩流光”锦旗,致敬的,是每一个用行动演绎了歌中“平凡者的人间烟火”的普通人。正如市作协主席张岚所言:“当政府以全链条服务护航文化盛事,当市民以‘亲情沂蒙’的襟怀共襄盛举,城市便能在艺术的激荡中完成形象涅槃!”他们,让沂蒙精神融入生活肌理、转化为可看可知的自觉行为。
当前,临沂紧扣“沂蒙精神代代传”主题,启动了文艺创作传播活动,而刀郎演唱会作为“红歌唱沂蒙”板块的一大亮点,被嵌进沂蒙精神传承的时代脉络之中,体现了以生动实践续写红色基因的时代主动。这场演唱会与知名词曲作家创作采风、群众性歌咏活动等多元场景相映生辉,让沂蒙精神借旋律深入人心。
弦歌停,曲未终。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夜空升起,当“人人都说沂蒙山好”的余韵在风中流转,这场演唱会如一座桥梁,将音乐狂欢升华为精神共鸣,让烽火岁月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燎原。从战时支前的独轮车到演唱会服务的便民车,从红嫂的鸡汤到志愿者的绿豆汤,这份“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的初心,是歌声之外,最打动人的“沂蒙和声”。
刀郎的弦歌,必将成为临沂永恒的文化徽章。余音绕梁、荡气回肠。临沂这座城,为这段集激情、感动、爱国、文化于一体的故事谱写的传承、弘扬、践行的生动篇章,正以激情澎湃、奔流不息的姿态,赓续着沂蒙精神蓬勃的生命力。
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焦春丽
责任编辑:周晓萌